【障礙生專題】「礙」來聊聊 — — 人物專訪2

越界
Dec 22, 2020

--

撰文:陳采婕、康飛白、陳芊穆

心理障礙與社會的想像…

聯合國身心障礙者公約(後稱CRPD)第一條將身障者定義為「長期患有肢體、精神、智能、或感官障礙之人」。然而在定義的背後,是很難被大眾察覺的實際情況,再加上心理學是一門比較新的學問,社會對心理學的了解遠不如生理醫學,讓「常識」成為影響大眾對心理知識的接受與認知。也因為不了解帶來的這種神秘感,使台灣社會對精神病患存在許多誤解,並最終導致對精神障礙者的污名化與歧視,如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2014)及臺鐵嘉義車站刺警案(2019)發生之後,媒體傳播對於歧視精神障礙者的觀點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2016年,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提出「國民心理健康計畫第二期」,分析我國社會在心理健康方面需要改善的問題,如「精神病人權益保障及去污名化仍待精進」、「心理健康政策缺乏跨域之實證基礎」等等。今年度,衛福部撥出5.8億的預算給國民心理健康第二期計畫,另撥1.1億補助地方政府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政府耗資不菲推動對國民心理健康問題的改善,足以證明台灣社會急需對心理障礙的正確認知與求助管道。

在台灣,對於心理障礙的了解、包容與支持等層面都還有待社會多多認識。舉例來說,心理學教育普及化、積極支持心理醫療產業資源(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護理師及受過完整訓練的社工等)的發展就是兩個實用的例子。透過對心理障礙族群更深入的認識,有助於降低對心理障礙的恐懼,並能鼓勵人民在需要時尋求專業資源。

然而,不管是醫學的定義,或是政府的白皮書,都不是障礙者自己的真實感受,透過實際訪談,我們才能一窺心理障礙的真實樣貌。因此在本文將呈現一名心理障礙者對台灣心理問題的經驗與看法,希望能讓大家對心理障礙有更深的認識,並進而接納身旁的心理障礙者處境。

專訪甜雅學姊

廖甜雅,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三年級,被診斷有高功能自閉症(下稱ASD)和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下稱ADHD)。ASD主要的障礙情狀是社交溝通及社會互動能力的缺損,ADHD則是長時間(6個月以上)出現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狀。ASD和ADHD作為精神障礙都是因為症狀會導致患者的行為與社會規範下的「正常」不同。甜雅表示,她在社交上的一些sense可能較差,另外在上課等場合下也比較難保持長時間專注,不過偶爾也會因為思緒很跳躍而突然靈光一閃。

根據甜雅的說法,心理障礙對她的影響是在社交情境下對於一些情意的接收與表達,例如對眼神交流、氣氛變化等方面較不敏感,不知道何謂「正常」的反應。許多大眾以為與生俱來的社交「常識」造成了一種「健全者本位」的偏見,對甜雅而言成了需要努力克服的困難;另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對她的課業有不小的影響,進而對她的人際關係造成更多困擾。

「這些是我與其他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甜雅如此總結。但她強調,她的症狀較為輕微,能透過後天學習與人正常交流,很少人會發現異狀。確實,在與甜雅對談的過程中,雖然知道她的狀況,不過我們也感覺不到他行為舉止有什麼異於常人的地方。

人際關係

甜雅的家庭不僅有能力支持她的發展,更用有愛的態度接納她。父親是精神科醫師,母親則為同機構的社工師,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甜雅的父母能提供許多資源,關係也相當融洽。不同於一般大眾在面對心理障礙者時,容易因為不夠了解全貌而質疑、無法諒解,甜雅的父母從不會怪罪她不夠努力,很多時候,反而比她更清楚狀況並給予協助。

相對於家庭的融洽,甜雅與同儕間的相處並不順利。國小時,甜雅因成績優異而深受老師寵愛,所以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人際關係、情感連結;直到上了國中,由於在課堂等正式場合做出過於有朝氣的舉動,而被同學誤解是刻意出風頭,甚至被同儕公認為較難相處、處事不夠圓滑的人。甜雅總不知不覺被排擠,也因此經歷了一次次不友善的人際關係。例如同學刻意與她保持距離、言語中傷她,縱使懷疑有人在背後咬耳朵,卻沒有確切證據。

當然也遇過友善的同學,或是原先在背後冷言冷語的人也突然對她友善,但她總不禁懷疑:那些同學是否因為得知自己的情況才開始變得友善?「有時候我就會想,這些我認為是朋友的人,到底是真的覺得跟我相處很快樂,還是抱持一種憐憫我的心態,委屈自己?」對於往事的曲折,甜雅如此笑著帶過。障礙不只是種不便,更可能使障礙者感到卑微,侵蝕他們的自信心。人必須透過猜想他人的看法才能拼湊出自我,而對障礙者來說,這可能更是種撲朔迷離的、不安的過程。如今甜雅擁有自己的朋友圈,在與朋友的互動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真心,對此她滿懷感恩。

進入不適合自己的遊戲規則

甜雅說,在國中以前考試還能靠聰明才智應付,但上了高中後考卷時常寫不完。在現今的考試制度下,注意力持續功能障礙、注意力轉換功能障礙、注意力集中功能障礙皆可以申請延長考試時間,可即便制度有調整措施,除學測等升學考試外,她仍然不敢要求延長時間:「國中、小也是這樣過來,憑什麼現在要延長時間?會不會只是我不夠用功?我這樣會不會對別人不公平?是不是獲得不應得的權利?」

關於寫不完考卷一事,甜雅認同或許是ADHD帶來的影響,但也不排除自己努力不足的可能,因而屢屢陷入掙扎。最終,她仍選擇以「正常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努力適應現況。看似保障障礙生權益的延長考試機制,實則曝光障礙者身分,使他們因擔心成為他人眼中的「異類」而不敢使用。社會給予障礙者「優惠」的同時,忽略了接受優惠可能是另一種負擔,尤其心理障礙的表徵不是肉眼可見,那道和一般人之間的分界,究竟該不該跨出去?社會未曾看見的掙扎,卻是障礙者不斷面對的課題。

關於心理障礙族群…

甜雅和我們分享,臺大曾開設社交工作坊給亞斯伯格症傾向的同學,課程內容大抵是與人談話、接觸及交流時的各種要領。例如加入一個話題前,要先跟對方眼神交流,傾聽他人的談話內容再加入;也有幾種開啟對話的固定格式,以及要避免的行為。甜雅在工作坊也認識了其他有亞斯特質的同學,有的會質疑課程內容,甚至轉身就走。

因為自己也希望被友善的對待,甜雅會主動和相似情狀的障礙者相處。然而擁有相似的障礙情狀卻不代表彼此就會相處融洽,有的對象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甚至不理睬她,跟他們相處同樣會讓甜雅感到難以忍受。甜雅也向我們分享了她之前和一位亞斯伯格弟弟相處的經驗,她雖然一向盡量陪伴,但最後仍受不了他一再要求關注,而下了重話,並提出暫時不再往來。事後甜雅也感到有些後悔:「我覺得自己好像以為可以幫他一把,卻又把他丟下去。是不是當初就做錯了,現在反而傷害他更深?」當然,這種嘗試也是有正面的案例,讓甜雅內心自責的聲音小了點,更能鼓起勇氣對相似處境的人伸出援手。

「如果連我都不去幫忙他們,其他人對我是否也是如此?如果連我都無法去真心誠意對待他們,是否代表我也沒有資格被這樣對待?」

甜雅說出她內心的糾結,隨即大笑說自己真的是想太多。但我們反而把甜雅的「想太多」視為這次訪談最難能可貴之處,這是沒有相同經驗的我們無從去想像的,但最可怕的卻正是這社會不假思索,而他們卻生怕「想太多」。關心當然不能強求百分之百,但無庸置疑的是,每個人都值得被溫柔對待。

甜雅向我們坦承,由於本身狀況不嚴重,不管是以自己的身分代表這個族群,或主動對社會提出批判,都會有所遲疑,然而在訪談的尾聲,甜雅醞釀一會兒後,以障礙者的身分對社會發出宣言:「雖然我們很多與你們不同的言行舉止,可能被你們視為異類,但我們一樣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無法被簡單二分。我可以接受他人對我們有負面的感受,但請先承認並接受有我們這樣的存在。」

制度的高牆豎立於前,面向障礙議題的我們

經由這次訪談,我們得以了解心理障礙者處境的冰山一角,他們如何朝向所謂「正常」努力掙扎、適應,並在掙扎中懷疑自我,然而,真的存在所謂「正常」嗎?若我們承認人人生而不同,那麼所有人都是「不正常」的吧,又何嘗要以障礙將其區分為他者,如此狀態又何嘗不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特質?

甜雅告訴我們,她始終不是那種會積極爭取權利、要求社會的人,她也能理解社會的制度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它適合大多數的人,只是剛好不適合自己。社會制度無法為自己一人改動,她也只能無奈接受。制度就像一個窄口,而我們有千萬種形狀,有些人被阻絕,他們無法為此擊破制度,但我們可以將窄口撐寬、磨平它的稜角。即便無法設計一套真正適合所有人的規則,但依然能夠盡力,無論是以更開放、更寬容的心對待差異,又或是從本質上去接納每一個不同的個體。社會應意識到符合遊戲規則的人擁有太多特權,因此對待障礙者的方式從來不是「給予優惠」,而是盡力去弭平不平等與歧視。

備註

1.一般認為現代科學心理學為19世紀末由德國生理學家Wilhelm Wundt開始。相較之下,生理醫學的發展可追朔到西元前2600年的古埃及

2.high-functioning autism, 2013年後併入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3.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4.醫學上一個現象要被診斷為心理障礙(精神障礙)基本上須至少滿足四個要件中的一個以上,英文俗稱4D:

Deviance: 行為與社會規範下的「正常」不同

Distress: 造成心理上或物理上痛苦

Dysfunction: 意識、情緒、或行為紛亂甚至崩潰

Danger: 造成危險

參考資料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statistics/mental-illness.shtml

https://opentext.wsu.edu/abnormalpsychology/chapter/module-1-1/

https://www.cdc.gov/ncbddd/autism/hcp-dsm.html

https://www.cdc.gov/ncbddd/adhd/diagnosis.html

--

--

越界
越界

Written by 越界

台大法律系系學會新聞部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