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顏聖宇
時間來到1950年代中期,臺語流行歌曲產業及歌曲本身的流通管道,都已慢慢成熟,尤其唱片產業逐漸成型,並結合廣播方式通行全島,為臺語流行歌曲風行全臺的重要因素;其次,此時也開始出現臺語電影、臺語歌唱節目、餐廳飯店駐唱及歌廳秀等不同媒介,將歌曲帶至民眾面前。不過,來臺已逾十多年的國民政府,其為鞏固威權體制進而限制出版品、箝制言論自由,以及對本土藝文活動的抹殺,手段也漸趨嚴厲,為臺語流行歌曲及其產業帶來嚴峻挑戰。
唱片產業興起與「混血歌曲」風潮
1950年代中期開始,臺灣本島壓製唱片的技術恢復至戰前水準,更進一步革新,唱片產業因此而復興,許多唱片公司於50年代後的十多年間創立,其中臺南的「亞洲唱片」,於1956年創立後快速竄升,開創臺語流行歌曲唱片的新局。
這時期的臺語唱片製作有個顯著的特徵 — — 以日本歌曲翻譯、改寫,或臺語原曲翻唱為主。這個特色出於唱片製作的成本考量,相較於需要耗費更多人力和時間成本的自創曲,採用民眾耳熟能詳或者接受度高的日文歌曲及原有歌曲,保留原曲調並加以翻譯或翻唱,無疑是最實惠的商業選擇;另外,由於國民政府早於1946年便開始查禁日本唱片的進口及壓製,因此,由本土唱片公司挑選日本歌曲,重新填詞後灌錄、發行,也是臺灣民眾少數能接觸日文歌曲的管道。
在使用日本曲調、並以臺語重新填詞的「混血歌曲」風潮之中,作詞者或歌手如文夏和葉俊麟,將東洋歌曲翻譯或稍加改寫,產製數首經典歌曲,如〈黃昏的故鄉〉、〈媽媽請你也保重〉、〈溫泉鄉的吉他〉、〈孤女的願望〉、〈媽媽我也真勇健〉、〈快樂的出帆〉等。這些「離鄉、遊子」歌曲的風行一時,也反映著臺灣社會面對都市化、工業化的變遷,年輕人離開故鄉尋覓工作機會時,難以遏止的鄉愁;尤其是1961年葉俊麟填詞、歌手陳芬蘭所演唱的〈孤女的願望〉,述說著女孩子離開父母到臺北成為工廠女工的故事,歌曲中的辛酸刻苦,緊緊扣著經濟發展中的臺灣社會,廣受民眾喜愛。值得一提的是,〈孤女的願望〉雖以女性視角創作,卻也深為軍中服役男子傳頌,想必是歌曲中身不由己地離開故鄉和父母的心酸,感染著每個離鄉背井的遊子。
不過,在大量採用日本原曲創作的潮流中,臺灣仍有傑出的本土詞曲創作,創作者如葉俊麟、洪一峰、許石、楊三郎、蘇桐、周添旺和陳達儒等人,創作出如戰後四大名曲、〈孤戀花〉、〈港都夜雨〉、〈寶島曼波〉、〈思慕的人〉、〈飄浪之女〉以及〈安平追想曲〉等歌曲,皆曾風行一時。其中由陳達儒填詞、許石作曲的〈安平追想曲〉,述說著荷蘭船醫與安平的臺灣女子相識相愛,最後卻留下了女方與孩子離去的故事,長久以來被視為取材自臺灣民間故事,串連、呼應著臺灣民眾的歷史記憶,深受大眾喜愛。雖然後來經文史考察,故事原型是否真的來自臺南安平眾說紛紜,仍不掩作詞家手法高超,巧妙地利用了本土歷史象徵,創作出能與民眾歷史記憶產生共鳴的歌曲。
臺語流行歌曲的多方發展
除了唱片產業本身,廣播電台與播音員也持續與唱片產業合作,中國廣播公司、正聲廣播公司以及各個地方性的廣播電台,一方面播送臺語流行歌曲協助推廣,另一方面也以歌曲吸引更多聽眾收聽;更有許多具個人魅力、名氣的「明星播音員」與唱片公司密切合作,共創榮景。另外,1956年開始,臺灣出現了臺語電影熱潮,常使用知名臺語流行歌曲作為主題曲,甚至直接推出「同名電影」以刺激民眾觀賞,如〈雨夜花〉、〈補破網〉和〈望你早歸〉等歌曲,皆有同名電影創作。最後,電視領域也開始出現歌唱節目,華語節目有「群星會」,臺語節目如「寶島之夜」、「綠島之夜」;這些節目在政府管控尚未完全緊縮之前,都是歌曲流通的重要管道。
在唱片、電台、電影和電視發展的同時,「唱live」的表演形式也在1960年代逐漸成熟,當時的咖啡廳、餐廳和飯店開始流行起「駐唱歌手」,後期更有專業歌舞廳的出現,擴張臺語流行歌曲的觸及範圍。廣播電台也常常舉辦歌唱比賽,挖掘出如洪弟七、余天和陳淑樺等新秀歌手;各個表演團體也開設「歌唱訓練班」,培養演唱人才。
臺語流行歌曲雖經歷皇民化運動壓抑及戰爭摧殘,終於在1950、1960年代復興並盛放遍野,因而被稱為「臺語流行歌曲第二次高峰」。
臺語流行歌曲產業之虛弱與衰微
然而,雖然經歷了約十年的黃金歲月,臺語流行歌曲產業卻在1960年代末期快速崩解,跨入1970年代後更是無以為繼。《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一書認為,「文化上的語言隔閡、政治上的刻意壓抑、經濟上的有限市場,都造成1970年代的臺灣社會無法支持起以年輕一代、臺語人口為主的臺語流行音樂工業體系。」以社會結構變化的視角,解釋臺語流行歌曲產業劇烈變遷的現象。
我們若回頭檢視產業本身,或許也可發覺,它原先便有體質虛弱之處,如在「混血歌曲」的風潮下,詞曲創作者的地位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創作」往往難以餬口,使得「重質不重量」的創作者不得不退出業界,也使得老一輩人才逐漸凋零,後繼無人;另外,由於缺乏智慧財產權觀念,又無政府法規管控,臺語流行歌曲盜版唱片氾濫橫行,唱片公司時常難以回收成本,許多公司都是慘澹經營,最後甚至無以為繼。
臺語流行歌曲的內容,當時曾也招致「知識分子」諸多批評;批判者認為在日文原曲、臺語填詞的創作模式下,歌曲不僅沒有本土氣息,更開始出現翻譯不佳、內容空洞、千篇一律,或者風格過度灰暗、煽情等情況;與此同時,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政策持續推行,各項管制措施緊縮,也成為臺語流行歌曲衰落的關鍵。基於以上種種因素,在社會持續變遷的時刻裡,臺語流行歌曲逐漸不被主流文化所容納,成為流行歌曲中的「非主流」。
結語
自戰後開始再度發展的臺語流行歌曲產業,走過輝煌繁榮的十餘年,雖然在1960年代末期,因政治壓力、社會文化和產業環境變遷,逐漸沈默了樂音,不過仍孕育了許多傑出的創作者及傳頌至今的經典歌曲,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更深入地討論臺語流行歌曲沒落的關鍵因素 — — 政府管制,以及解嚴後臺語流行歌曲充滿生命力的全新發展,現在,想不想先一起來聽聽以日文歌「赤い夕陽の故郷」為原曲、由文夏填詞的〈黃昏的故鄉〉呢?
參考歌曲
文夏 — 媽媽請妳也保重 / Mama! Please Take Care of Yourself (by Wen Hsia)
葉啟田-溫泉鄉的吉他(1975年 民國64年麗歌唱片) 湯の町エレジー
洪一峰 — 寶島曼波 / Mambo of Taiwan Island (by Yi-Feng Hong)
洪一峰 — 思慕的人 / The One I Yearn For (by Yi-Feng Hong)
參考資料
- 黃裕元(2016)。飄浪的曼波: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研究.1945–1971.II。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
- 吳國禎(2016)。臺語流行音樂史。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
- 施文彬(2019)。台灣台語歌曲之創新─以施文彬台語歌曲為例(碩士學位論文)。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台北。取自:http://192.192.83.167/bitstream/987654321/1827/2/施文彬碩士學位論文(完整).pdf
-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臺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