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女性主義教條:女性主義有事嗎?
【女性主義讀書會:第一彈】
▍作品介紹
主題:打破女性主義教條:女性主義有事嗎?
撰寫:李宜軒 、蔡智元、林煥軒
編輯:周晏華、黃脩閔
受訪者:方綺、張明融
今天,我們邀請到「女性主義有事嗎」的其中兩位創辦者張明融跟主編方綺,希望藉由訪談的過程,了解女性主義於組織的定義跟意義,以及組織所能加諸於女性主義的能動性。
▍粉絲專頁的起源與經營
當我們問到創立粉絲專頁背後的原因時,方綺嘴角微微勾起,說到當時因為修了范雲老師的課程,期末要實踐一個活動去改革或點出社會中的性別問題,於是這個名為「打破男性凝視:你的目光,我的困擾」的活動便誕生了。包含方綺與張明融在內的組員們皆想藉由這個活動點出:當女性走在路上時,男性投以上下掃視的目光是不對的、不合理的。這個活動分為線上跟線下的組織,線上便是在臉書上分享一些小故事,說出女性在路上行走時的心路歷程或被凝視的感受,或是男性對於凝視女性的告解。至於線下,他們則是讓一個組員充當model 戴著面具坐在活大或社科院,身上貼著幾張標籤例如「欠幹」、「穿這麼露」等難聽的字眼,方綺説,之所以要把這些字眼具現化,都是為了要表達,網路上的鄉民平常用來謾罵女性的字眼既然在現實生活中都那麼不堪入耳了,在虛擬的網路社會上也會有同樣傷人的效果。這個活動引起了廣大的迴響,不只女性有共鳴,甚至有男性分享自己在凝視下被物化成「小鮮肉」的行為,最後被轉上ptt,所到之處無不引起滿江紅與鄉民的憤怒,無可否認的是,人們都開始說話了。這兩極化的結果所造成的改變讓他們開始思考,組織成員蠻健全的,齊聚具備不同能力的人,不如繼續合作下去。於是一個推廣女性主義知識的白話文粉絲專頁就誕生了。
而講到粉絲專頁,我們就不得不問問「女性主義有事嗎」在女性主義媒體的定位與經營方式了。方綺說到,一開始創立粉絲專頁時受到女性媒體「女人迷」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早期發文都是走如「女人迷」般溫柔、陪伴的路線。但現在「女性主義有事嗎」則是有較多批判性的文章(例如關於政治人物失言的文章或是前陣子約炮惡搞女生的事件)、也比較兇,方綺笑道,因為漸漸的發現讀者比較喜歡看他們罵人。
除了「女人迷」之外,影響粉專最深的便是「法律白話文運動」。張明融説,早期粉專想走科普路線、白話文路線,所以還有「說文解字」單元,講解一些跟女性主義有關的用詞。「任何知識被化約的過程,它一定會流失掉一些東西」,方綺說,這是做白話文的糾結,所以現在也較少發相關內容的東西了。
▍如何認知女性主義
經過開場寒暄認識後,慢慢進入到重點主題。我們首先詢問關於受訪者是否會稱自己為「女性主義者」,主編方綺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覺得我自己是一個生理女性,而且自己也有在經營一個女性主義的媒體,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是無庸置疑的,我會回答是,我是一個女性主義者。」不過她也澄清,自己可能並非傳統典型下定義的女性主義者。因為正統的女性主義通常會給女性主義者的一個很大壓力:似乎要達到某些標準或條件,才有資格稱自己是「女性主義者」。因此在「女性主義有事嗎」粉專的文章,其實會對類似的情況提出許多質疑。譬如,如果一個女性會化妝,那是否可以稱呼自己為「女性主義者」?如果願意服膺於當前異性戀市場下的某些審美機制,那是否符合當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資格呢?方綺明確回應:「其實『女性主義有事嗎』對這些提出來的問題的答案都是『是』,一個人只要相信『平等』這個價值,就可以稱其為一個『女性主義者』,這也是艾瑪華森曾說過的。」而身為生理男性的粉專創辦人之一張明融則坦言:「很難回答」,透過方綺的補充,我們可以了解此困難背後的意涵:女性主義內部有一個說法,「基進女性主義者」認為生理男性不可能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因為其未曾具有相似的身體或是生命經驗,「基進女性主義者」將支持女性主義的生理男性稱作「擁女主義者」。再者,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男性在公共領域的話語權仍然比女性高,若生理男性宣稱自己是「女性主義者」,則是否可能剝奪一個專屬於女性的「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者」會認為他們(生理男性)想霸佔話語權,因此質疑,一個生理男性到底有沒有資格成為「女性主義者」,而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不過張明融便認為此問題根本不重要,只以男女二分以區別立場並不合適。然而,他也同意方綺對話語權看法,尤其男性不應該幫女性代言,更甚者,在各領域任何人不應任意替他人設想而幫他人發言。
至於女性主義受到大眾的抨擊,不外乎認為「女性主義者」非常兇悍、自私(例如女權自助餐),而且想重建一個母系社會,甚至更激進者直言,之所以會變成「女性主義者」就是因為她們又醜又沒有人愛。或言之為「次級美女」:因為顏值不夠或其他因素,在異性戀市場沒有辦法得到優勢地位,故另闢蹊徑,在「女性主義」領域中得到些微安慰或地位。這些是外界對女性主義的不少誤解。
就女權自助餐而言,反對女性主義者就是認為女性「還不夠慘」。你會化妝打扮、你可以要求男性付錢、你不用當兵,沒有受害者的樣子,不應出來抗爭。女性主義者雖然只是說出了女性共同面對到的經驗或困境,但這些經驗卻大多被認為「難以理解」,或者被說成「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然而該注意的是,應先看清女性在勞力、身體、婚姻等市場中所被剝削的情況。交織性的壓迫的確是存在、非單向的,但這並不能成為阻擋任何人站出來抗爭的理由。(延伸閱讀:【《對女性主義不滿》訪談成果隆重鉅獻,絕對真心不騙!】,出自「女性主義有事嗎」https://reurl.cc/2Zep9)
▍寫作方式
經營女性主義有事嗎,前期的文章大部分是出自於個人的生命經驗。女性主義有事嗎希望可以用較簡單的方式讓人了解女性主義的內涵,常去撰寫一些個人經驗式的文章,因為大眾比較能對於自身的生命經驗感到共鳴,例如家庭分工,從小就看到爸媽做家事分工的不平等,往往都是媽媽在做,爸爸就在一旁看報紙。粉專創辦人方綺道:「我們大部分的寫手去思考自己的生命經驗到底重不重要時,會有點驚訝,當我們把這些個人經驗的東西寫出來,得到的共鳴竟遠遠超過我們原本的預期。」如同她對於性別意識的啟蒙同樣來自於個人經驗,人類共通的語言就是痛苦的經驗。有時對於一些真的無法認同的讀者,可能無法用理論打動他們,但如果是用同情被害者的方式論述,很容易使人感同身受進而理解女性主義的想法。但後期的文章則會減少運用生活經驗,這種方法對於沒有相關生命經驗的人如同對牛彈琴,會建立一個道德門檻。所以除了個人經驗,會比較多一些時事的短評、論述型的文章,或是專心做女性主義知識的科普。
創辦人們也針對了這些對女性主義不滿的人,舉辦了【誠徵受訪者,我們在找對女性主義不滿的人!】,歡迎各方人士表達對於女性主義的不滿,也得到大量反響。其中也發現很多人也有同樣的經驗,更多的是許多男性終於認知到這會造成別人的不舒服,乃至恐懼。近日,他們和女書店舉辦了【經營女性主義媒體是個怎樣的體驗?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洶湧!】跟大家介紹,要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要在媒體上宣稱自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是個要付出非常大的成本的一件事。也跟大家介紹,女性主義者們平常會怎麼應付仇女的不理性言論、怎麼去調適自己的心態。未來則希望能去一些女性主義相對較不蓬勃的地方演講、去舉辦一系列的女性主義課程跟講座,因為若沒有剛好相關的資源,或是遇到很覺醒的老師的話,其實是沒有什麼在地性的資源可以去使用的。
▍我們想傳達的
即使經營風格改變,媒體經營逐漸穩定,但「女性主義不應該是種教條,它沒有一個特定的樣貌。」這個思想始終是貫穿其中的,「女性主義有事嗎」一直想做的事就是呈現多樣的女性主義樣態,打破教條。方綺説在為粉專寫文章時,便會開始質疑所謂的「正統的女性主義」,例如:如果我化妝的話,我可以稱自己是女性主義者嗎?如果我服膺於異性戀市場下的審美機制,我有資格當女性主義者嗎?
在女性主義的流派中,「女性主義有事嗎」內部的寫手其實每個人立場都不同,發的文章自然也不同,這也是粉專想呈現出來的感覺:「誰都不能為誰代言,男的女的都一樣。」這樣的精神,也可以套用在她們出來受訪時也不斷強調,自己不能為其他成員代言,就像是女性主義者不能為其他也相信女性主義但不符合他們所謂「教條」的人代言。「女性主義不應該是種教條,它沒有一個特定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