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謝舜欽
王皇玉教授為現任台大法律學院副院長,亦是國內知名的刑法權威,在刑法領域的教學有口皆碑。學生時期的她,曾多次榮獲書卷獎,成績優異,後來更遠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從各方面來說,王教授已是多數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
然而,外人眼中成就斐然的王教授,在人生的道路上卻也並非一帆風順。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的困擾,或許也與現在法律系的學生們有不少相互呼應之處。因此,筆者接下來將透過訪談皇玉教授,將教授的人生經驗與壓力遭遇一一呈現,期能讓讀者們得到聊以慰藉的共鳴,抑或是值得借鑑的壓力排解方式。
大學時期,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壓力
大學時期的王教授,在人際關係的經營上有自己的一套,平時喜歡獨來獨往,窩在學校附近的麥當勞讀書,又或是和三兩好友相約台北的湯姆熊,不與常常成群結隊的女同學們為伍,認為自己自在快樂更加重要,也使她未曾擔心過交友的問題。
然而在戀愛關係中,一次失戀經驗卻深深困擾著教授。王教授在大學時期,不乏追求者,然而她的第一次戀愛經驗,卻在男方的分手提議下做結。在分手後,王教授偶然撞見她的前男友和另一個女同學有說有笑,進而發現男友有另結新歡的嫌疑。對自己很有自信的王教授因為無法忍受預想中他人對自己的嘲笑與輕蔑,決定向學校請了一段長假,躲在家一個禮拜,隔絕與外界的往來,算是王教授大學生活中最挫敗的一段人際關係。
學業、考試所帶來的壓力
在學業上,王教授也與多數法律系學生一樣,承受了龐大的壓力。經過了大一的適應期後,大二時期的王教授奮發突進,開始以書卷獎為目標努力,然而整個學期的努力卻沒有相應的成果,連續兩個學期與書卷獎擦身而過。在外人眼中進步很大的她,其實內心中充滿惶恐與對自我質疑的聲音,因為這樣的進步幅度,依然遠遠達不到王教授的預期。
基於對自我成績的高度要求,王教授選擇在暑假報名了補習班。不同於系上不鼓勵補習的風氣,王教授認為找到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更為重要,「那時候系上的教授與現在有很大差別,多半有奇怪的口音,像福州口音,而且講話多半用艱澀難懂的術語。」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補習班授課的研究生整理出平易近人的教學方式讓王教授倍感親切。
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順利的讓王教授「開竅」,在大三大四的時期,同時,為了實現早就立下的留學目標,王教授也精進自己的外文能力,包含德文和英文的學習。這般多管齊下的時間安排,卻也因此影響了法律課業方面的表現,使教授不能全心投入大考的準備,後來未能通過國考與研究所的考試。
這對於成績優異的王教授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打擊。當時的王教授不免將外人給予她的安慰話語都當成了諷刺,產生自己是個「魯蛇」的挫折感,曾經躲在家裡消沉了一段時間。後來王教授應徵助教一職,眼見同學們相繼在第二次國考考上,王教授便下定決心,先通過研究所考試,再繼續以通過國考與留學作為目標。
第三次王教授仍未通過國考時,同學們也不禁為此感到詫異。面對又一次的失敗,王教授不再逃避他人,不但敞開心房接受來自同儕的鼓勵,並採納他人的讀書方式,打破從小到大準備考試不念超過一個月的習慣,從訂定一年份的讀書計畫開始,每天依照自訂的「333讀書法」(早中晚各念三小時)的方式自習,除了用自律與嚴謹的態度督促自己,也提醒自己不能因為對自己的自信就輕視國考的難度。一年後,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第四次國考終於考上律師。
站在講台上授課的教授,走來的一路仍然在學業上跌跌撞撞,也曾經對自我產生質疑、不願面對外界的眼光。但最終王教授以正向的心態,直接面對挑戰,不再逃避問題、也願意敞開心房,接受他人的祝福,並積極地訂定計畫來克服學業上的障礙,終能換來一個圓滿的大結局。或許困境與挫折感是人生中無可規避的必經之路,而跌倒後再重新爬起來的這份勇氣,正是王教授以自身經驗留下的寶貴一課。
留學德國、異地留學面臨的問題
研究所時期的王教授,原本想在指導教授李茂生教授的安排下前往日本留學。然而,由於當年留學獎學金只開放留學歐洲,加上男友也願意隨行,王教授決定與男友(也就是後來的丈夫)一同前往德國留學攻讀博士。
由於自小就在父母的灌輸下立下留學志願,故而對於外語的學習十分在意,英、日、德文都略懂,除了學校的課程外,王教授也曾聘請德文家教來加強外文。雖有長期累積的底蘊,甫到德國時,卻依然羞於開口說德文。不過很快地,王教授就體會到了歐洲各國對於外來口音的友善與包容,與後來她去美國拜訪親戚時體會到的美式文化截然不同,「歐洲人聽到你講自己國家的語言會很感動,鼓勵你多講幾句。」美國人對於非美式英文,會有排斥的想法;不過歐洲文化卻不會介意怪腔怪調的本國語言,反而覺得如果聽到外國人講自己國家的語言,是對自己國家的尊重而感到開心。
由於歐洲文化對於語言的寬容,王教授非但未因口語上的隔閡而阻卻她的學習,反而因為歐洲人的大方,使她更熱衷於語言能力的加強,「後來『臉皮厚了』,我甚至還去學習法文呢!」她興奮地說。
雖然語言溝通上未造成王教授的壓力,但依然有其他使教授煩心的問題,而博士學位的學業問題是王教授的頭號大敵。
「拿不到博士怎麼辦?」那時的學業壓力,王教授回想起來都覺得「心有餘悸」。那時候除了論文需要給指導教授反覆審核,還有公、刑、民三科學科考科,一科考試四小時歷時,加上當時王教授懷孕,常常是挺著大肚子上陣,累得苦不堪言。
除此以外,經濟壓力也是一大難關,因為原定為期四年的獎學金,不足以支撐王教授夫婦在德國六年的留學,故而在德國的最後兩年對於王教授來說十分難捱,「要養小孩、又是學生沒有收入,所以當時有坐吃山空的感覺,甚至得計算一天只能吃多大塊的巧克力當零嘴。」她無奈地說。
總結王教授在留學時遇到的種種問題,雖然不因為語言而受到歐洲人的差別待遇,但是學業與經濟方面的困苦仍給她帶來種種壓力,可供有留學願望的讀者們為鑑。
王皇玉教授紓解壓力的良方
王教授提到,她壓力最大的時期是準備研究所考試時。當時的她常常失眠,甚至緊張到考試時連題目都沒辦法靜下心來閱讀,可見當時背負著多大的壓力。
那時,王教授以「運動」作為她排解壓力的手段:瑜珈、打太極拳、腹式呼吸等,都是她在這段時期規律進行的運動,最後也使她舒緩了失眠的症狀,可以在深夜中入眠,可謂有成效。
除此以外,王教授在面對考試壓力時,也是採取規律運動的方式來紓解壓力,大學時是打羽打球、跳舞,或者是研究所時期與國考期間,則是改以每日唸書結束後去游泳的方式,養成長時間持續的運動習慣。
對法律系學生的看法與期許
王教授認為,真正沒有壓力的一刻,是考上台大法律系的一剎那,進入的法律系的大家庭後,人際、學業或其他各種方面的壓力將蜂湧而至。人際方面,從交友到求偶,都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而日常的學業乃至於未來多數人將面對到的國考,也是法律人難解的問題之一。
王教授以自己為例,認同「成績越好的人,壓力越大」的說法,因為不管是逼迫自己維持在金字塔頂端的壓力,又或是不慎在考場上失手,面對因失敗接踵而來的各式後果,都帶給這些頂尖的學生們更極端的壓力。就算現在國考的通過率較以前更高了,反而也會給法律系學生帶來「如果考不過,反而更丟臉。」這般源於恐懼心理的壓力。
除外,就算不以通過國考、成為律師或司法官為目標,頂著「臺大法律系」的光環,也可能因此受到外界不一樣的眼光看待。關於這方面,王教授以自己的丈夫作為例子:「我先生就是想當哲學作家,但這樣外界對他的看法就會覺得他有點脫離了法律人的圈子。」
「法律系學生壓力很大」是王教授認同且親身經歷過的,因此王教授也鼓勵法律系的同學們,去找到一個「願意在你/妳心情很差的時候,傾聽你/妳全部心聲」的人,可以是任何對象。如果對自己的導師有足夠的信任就尋求導師的協助,或者是有其他更親近的師長、同學,都可以,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自己心情的宣洩口。
除此以外,王教授更提出「量力而為、積極上進」的觀點:「我覺得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看得清自己的能力,不要好高騖遠,像我三、四十歲時,有很多邀約找我去做委員或或擔任一些職位,我知道自己做不來就不接受。到五十歲時,我就接任理事長。我能力達不到門檻我不會去接,會很痛苦。這種感覺就像是水到渠成,能力足夠了就能承擔更多責任。但另一個關鍵是人也要一直進步,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她認為過度困難的責任會壓垮人,所以要「量力而為」,先評估自己的能力、衡量適足的壓力來使自己進步、充實自我,以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進而挑戰更高成就。
法律系學生的壓力問題並不少見,對此王教授提出了不少觀點:保有自知之明、承接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任務,並藉此成長。如果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尋求可以信任之人的協助,確保至少一個能夠在關鍵時刻當你/妳心情垃圾筒的親友,作為壓力排解的出口。這些可行的做法,皆可做為法律系學生們應對生命中各式挑戰的思考方向之一。
一個讓法律系更溫暖的盼望
為了因應學生壓力的相關問題,王教授也提到,未來法律系將針對這些問題做出一些因應的措施,像是提供心理諮商師服務及法圖的心靈雞湯專區。構想中,未來霖澤館七樓將設立諮商室,並且與社科院合聘心理諮商師,期望未來將能幫助更多法律系的學生們解決壓力問題。除此之外,經過專業人士審查過的心靈雞湯書籍,也會放置在諮商室及法圖中,並且法圖還會設立此類書籍的專區,可提供有需要者翻閱。
隨著未來法學院引入更多資源,我們也期望,未來法律系學生們的壓力問題,能夠藉由更豐富的解決管道,因而獲得紓解。
結語
綜合王教授的求學歷程來看,在愛情與課業方面都成功的她,事實上也曾受過挫折,並因為擔心來自外界的訕笑而產生壓力。王教授也認為,在現今人際關係複雜、國考難度看似下降的時空背景下,壓力大的學生比比皆是,抗壓性不足以承受者也不在少數。
面對日益普遍的壓力問題,教授建議我們在與他人對答時,也要多考慮他人的心理狀態,「難聽的話我也會講,但要在適當的時候講給心臟強的人聽。」有些話語中些微的敏感詞,可能會在特定的時點、對特定的人造成不良的影響,就是所謂的「聽者有意」。因此,教授自己與他人溝通時,也會根據對象的不同來調整措辭。她用切身經驗提醒我們這點,希望大家可以從對話中的細節開始,共築一個更溫暖的法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