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專題】問卷調查(上)——你的煩惱是什麼?法律系學生壓力來源調查

越界
Apr 5, 2021

--

撰文:陳君瑋

寫在開始

一直以來,法律系總是給人們一種「壓力好大」的印象,通常人們說這是來自於國考,但是,我想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事情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 — 星星一樣閃亮的同學、毛線球一般糾雜成一團的各類活動,還有像大海一樣迷茫的人生方向……這顯然不是課業繁重一詞可以概括的。

在這份專題的研究中,我們總共回收了120份問卷,並陸續與9位同學進行了訪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收集到了許多來自不同層面上的壓力經驗,和課業相關的、和人際相關的、和自我形象相關的……我們很難去作出一個量化的統整,結論就是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難關。

我們並不是心理輔導或身心衛生方面的專家,對於壓力的處理與排解,我們可能沒有立場,也沒有能力站在類似指導者的角色做出評論。在這篇文章,我們只分享在問卷、訪談所收集到的回覆之中,同學們所正遭遇著、或曾經歷過的壓力體驗,如果剛好能需要的時候,讓讀者知道總是有人正和您一起辛苦地面對著,就是這麼一點點的共鳴感,其實,這便是我們在這部專題上所求的初衷了吧!

最後,由於本次蒐集到的問卷回覆及訪談問答都具有高度敏感性,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用代號替代受訪者的真實姓名。

課業與未來的一體兩面

首先,不得不說,課業問題確實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壓力來源,有高達八成二的回應者都對此選項表示同感,有同學在受訪中提到,當講臺上的教授漸漸說向自得其樂的境界時,就不免令人感到無依無靠,像是學海裡的孤兒似。接踵而來的期中考、期末考、國考、研考,又更是不給人休息的機會,「常常覺得自己很廢,書都念不完。」這是在表單回覆中的一個典型反映。另外,更有同學回應,光是「翻開教科書」本身,就已經是他在生活中最感到壓力的時刻了。

「同學那種一直表現出自己很認真的樣子,讓人看了就覺得自己太混。」在台大法律,專精念書的同學實在很多,做為大一新生的受訪同學西門就說:「一層層篩選下來,我們遇到的同學就會很強,可能比我們自己強,就跟以前常常在班上前幾名很不一樣,會有些挫折感。」學業上的競爭,是許多同學在求學歷程中習以為常的事,但是在大學裡,這個競爭所附帶的壓力卻直線上升,課業更深、競爭更強,自然更需要心態上的調適。

不只是對大一同學,接受訪問的鯉同學表示,課業這件事對每個年級的學生來說都是一大問題,大一剛進來時,原本都是各校前幾名的強者,同處在一個環境彼此競爭之下,自然會有超乎於過往經驗的壓力;到了大二,則要面對通過考試揀選的菁英轉系、轉學生的挑戰,盪起一池春水(弄春池水),在競爭的強度上又是新的挑戰。升上大三、大四之後,準備迎接國考的壓力,比起大一大二,顯然還要來的更加艱辛。

從這個角度看來,法律系的學生好像一直在考試,一直讀書,然後又一直考試,「頭好像被深海的水壓強烈擠迫,很多除了課業以外想做的事情都只能推掉,怕永遠追趕不上別人。」這是我們在表單回覆中所收到的一種形容,面對著課業這對於學生的最基本期待,我們竟已無力地感到左支右絀,這樣的感覺想然是讓人不禁懷疑起自己的,對於各位讀者而言,不曉得是不是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呢?

「老師們的要求都做不到,這樣怎麼可能考得上國考?」我們也收到了這類的抱怨,在法律人的典型生涯規劃中,課業上的表現,理所當然地影響著未來的人生,國考考不上,人生進度就將卡在原處空轉,一次的失敗,就將是一年的忍耐,像這樣在人生進度上焦慮,也是我們所收到的回覆中常見的壓力模式。在對未來的迷茫所產生的壓力之中,絕大多數都是聚焦在國考、研考兩項。與課業高度掛勾的未來,帶來的或許是兩者間相互強化的壓力與焦慮感吧?

當課業問題提升到了人生道路的層次時,要如何面對這些壓力,這可能就是一個大哉問,「在這個體制跟環境裡就是這樣,有辦法解決嗎?」有人是這樣子認為的;不過,也有些人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紓壓方法,儘管未必適用於所有人,但是我們依然會在後續的段落與讀者們分享。

附帶一提,對於未來不確定感,有時不只是在來自個人層面,而是對於國家社會的集體未來的焦慮,受訪的鱟同學就告訴我們,在法律系的同學之間,特別能夠觀察到這樣子的氛圍,比如在2018年的公投之後,整個課堂便瀰漫著「哀戚」的氛圍,尤其是在關心社運相關議題的同學間最為明顯。

在問卷回應中,有大約25%的同學表示「對國家未來的不確定性」,是為他們帶來壓力的原因之一,這或許也與法律系的特質有所關連,一來,我們的學習領域與衍生而來的思考模式本與國家、社會等議題高度相連;二來,我們所學的專業很大程度地被綁定在這個國家的未來之上,那麼,對於如此「以天下為己任」的壓力模式,應該也是有它形成的道理。

多元發展之下的多元競爭

挑戰顯然不只如此,基本上,課業這件事,還只是普遍觀點(課業本位主義)下對於學生的第一個要求。事實上,在這個強調多元能力的時代風氣下,我們還面臨著來自更多層面的競爭與學習。問卷中收到了一個這樣的回覆:「必須成為一個在各方面都很有成就的人」除了課業,我們還要會辦活動、積極投入社會議題、擅長運動還懂音樂懂電影懂文學、懂得批判卻又充滿溫柔……聽起來好難,其實大家都這麼覺得。

「縱然好好安排了讀書計畫,好多課外知識都還是沒有時間補充。」即使是把書讀好了的人也不免埋怨,那如果我們已經在課業上左支右絀了,又要怎麼在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呢?這似乎是一個矛盾的問題,或許有些事情本來就是不能兼顧的嗎?「就算我們已經在每個方面都已經80分了,但總是還有人90分,甚至更高,在自己的每個專長都有更厲害的人,就不太知道要用甚麼態度『生存』下去」受訪的台同學這麼說。

不過,在一些看似兼顧了各個方面的同學們身上,其實也確實存在著作為對應的壓力狀況,比如「很多事情擠在同一個時間做不完」,這就是一種在多方兼顧的要求下所生的焦慮。我們訪問了一位有點忙的鹽同學,他表示當自己面對到淘淘而來的繁雜事務時,往往會習慣性地逃避,但是一旦逃避就又累積了更多工作,原本繁雜的事物將變得更加繁雜,像是一種惡性循環,現在就只好在上課的時候睡覺。從某些層面上來看,做不到多元的發展是一種壓力,但是嘗試去做了,那也又是一種壓力,行文至此,筆者忽然有種人生為何的疑問,或許大家也多少曾經有過這種感受。

在「多元競爭」這方面的壓力上,似乎將更直接地被連結到同學們對自我的不滿,比起課業問題,多元能力更像是我們對自我的整體評價,我們可能會說,去掉讀書,我們還有……的能力;但是似乎很少反過來,聽到有人說自己只有讀書的能力,所以,與同儕相互比較競爭之下,在多元能力上的不足,似乎常常給人更多的壓力。在我們蒐集到的問卷回覆中,有高達六成五的同學表示對自己的不滿是其生活中的壓力來源,其中,又以「能力不足」為最主要的不滿原因。

「我覺得自己好想變成他 — — 」我們也蒐集到了這樣子的回應,很多時候,在多元能力上的落差看起來甚至是難以彌補的,在一些同學的眼中,有些人從小就多才多藝,體育、音樂、外語甚麼都會,簡直就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人,「看大家參加那麼多活動、當幹部、吃美食,覺得自己來錯地方,只覺得台大真的不適合我這種普通人。」即使我們都聽說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美麗的地方」等等的說法,卻總是難以跳脫這樣子的壓力枷鎖呢。

這真的是一個很讓人無助的處境吧?

與人之間……

「人際關係」這四個字,聽起來總是好困難啊。在問卷調查收到的回應中,也有高達65%的同學對此表示深感壓力,其中,在同儕相處之間所產生的壓力又是最常見的,至於與家人、伴侶相處之間所帶來的壓力,也佔有一定的比率。

「同儕壓力可能源自於人很多衍生出的各種小圈圈,像很多泡泡一樣,但是也會擔心之後泡泡破掉,像是因為認識了新的人。」大一的灋同學這麼形容。法律系是一個大系,光是一個組的人數,可能就比其他系整個系的人數還多,在這樣子大的人一群人之中,自然而然地會產生差異性較大的幾個圈圈,這似乎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人際圈圈的形成,有時又隱約地畫分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怎樣才能算是一個圈圈呢?一個人能同時屬於兩個圈圈嗎?會不會與原本的圈圈漸行漸遠呢?

很多時候,屬於在一群親密的朋友的圈子之中,是一種歸屬感的來源,一個人能夠在生活中找到歸屬,那往往會是一個允許其釋放壓力的環境,或許可以稱做是一個溫室,一個舒適圈,或是像灋同學所說的夢幻泡泡;相對地,一但這個泡泡破了、消融了,或甚至從來不存在過,那想必會是一個對於心靈依靠的崩潰嗎?像是船永遠靠不了港一樣的徬徨,變成某種難以言明的,空空的壓力。

不過,同儕人際所帶來的壓力還存在著另一種形式,像是接受採訪的源同學就說,他會不自覺地比較自己與其他人所認識的人,別人認識的人比較多、比較厲害,總是會為他帶來某種比較而來的落差感。這也是一個很能理解的現象,來到人才濟濟的台大,每個同學都有在未來發光發熱的可能,我們常說的「人脈」,似乎有不少是來自於大學時期的交往。如此一來,交友、人際這檔事,又沾染上了一些功利的色彩,成為除了課業、多元發展之外的另一個比較標準。

除此之外,關於「伴侶」,這也是另一種人際上的壓力,對筆者等一眾單身人士而言,這種壓力可能類似於所謂的「求偶壓力」,受訪的台同學就說,在遇到「想進一步發展」的人時,便會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在「建立關係」這方面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他也認為「找到交往對象」這件事,就類似於找到一個很好的朋友,可以和他進行更加深入的情緒、思想交流,那反過來看,這或許又是一個歸屬感的問題:找不到能與之傾訴壓力的對象,又因而對自己找不道的事實感到壓力 — — 真是一個壓力循環。

至於「與伴侶相處」所生的壓力,雖然這想當然耳是存在的,但由於我們沒有收到任何與之相關的表單回覆,也就不加以妄下推測了。

最後,「家人」也是一個常見的人際問題,作為生活中最親密的一群人,有些時候,卻也反而成了壓力之所在。首先,家人是不能選擇的,他們的想法未必和我們類似,有時甚至是完全的「異溫層」,這樣一來,家人就未必能等被視為一個歸屬感的來源;再者,家人間的關係,經常被附帶上一些「無條件付出」、「置於優先」等等要求,有時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些難以排除的為難情況,也是一種壓力的來源。

受訪的水同學就告訴我們,他認為自己和家人在許多問題上,往往抱持著完全不同的立場與思考模式,在這些方面上的煩惱,就比較無法與之分享;另外,上了大學之後的生活日漸忙碌,經常必須到了晚上九、十點才能到家,也擔心家人是不是會覺得自己不再重視家庭。但是,水同學也說,並不是他的家人真的這麼認為了,而是他心中希望自己能夠為家庭做到如此,在這樣子的自我期待下,從家庭而來的壓力也就自然而生。

不過,對不少同學而言,家人的陪伴依舊是壓力之中的避風港,比如受訪的鹽同學就表示,當自己遇到挫折、壓力時,最先想到的,終究還是媽媽。

背景

經濟,這也是一個困擾著不少人的壓力來源。無法否認地,台大學生在平均上多來自經濟較為寬裕的家庭。相較之下,家境不這麼富裕的同學,多少就會有面臨一些在價值觀或生活方式上的落差。在問卷回應中,也有約20%的同學認為自己因經濟問題而受到了不少壓力。

受訪的鱟同學就告訴我們,有時候心情不好,想要喝酒紓壓,結果發現買不起酒,或者想要搭車回家,但是也要考慮車票的價錢,為了要申請獎學金,更必須把GPA維持在一定水準上,經濟壓力於是變化成課業壓力,又再因為經濟問題而限制了紓壓管道,全部悶起來就是壓力鍋;在問卷回覆中,也有同學表示因為經濟上的落差,讓他感覺到自己與同學之間的某種隔閡 — —

「周圍的人都光鮮亮麗,自己成績不算很好,又要擔心家裡經濟狀況,看大家參加那麼多活動、當幹部、吃美食,覺得自己來錯地方,只覺得台大真的不適合我這種普通人。」這樣說來,經濟上的問題,甚至也可以衍生到人際問題,或是多元能力上的競爭(吃美食也是一種多元能力,根據鱟同學,這叫品味),正所謂「沒錢萬萬不能」,在此深有領悟。

相關的問題也不只表現在金錢層面上,說到背景,也就不能不提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落差。隻身北上求學,對於不少同學,尤其大一新生而言,本身就是個充滿壓力的挑戰。受訪的西門同學就說,「離鄉背井」是他所認為的最大壓力來源,「最不適應的就是不住家裡,生活自理都要自己來,對於一個十八歲的『小朋友』而言,也是壓力蠻大的,」他這樣說,「在全新的環境下,父母不在,雖然在家裡也不會一直跟父母聊天,但是他們還是可以給我心靈上的依靠,於是父母不在也成為我的壓力來源。」對此,受訪的鹽同學也有同感,「連跟媽媽講電話都要跑到超熱的宿舍讀書室,還不能抱怨得太大聲,也不能在宿舍哭,怕被室友聽到,真心覺得世界上沒有我容身之處。」

在問卷回覆中,有大約20%同學對異地生活感到壓力,並不算是少見,相較之下,本來住在北部的同學,可能就不會面臨到諸如此類,適應新環境、承受孤獨而無助的壓力,也就反映了來自相異成長背景的同學在大學生活中所面對的不同挑戰。

--

--

越界
越界

Written by 越界

台大法律系系學會新聞部

No responses yet